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简介 | 专业设置 | 师资队伍 | 学生工作 | 实验实训 | 招生就业 | 教学科研 | 党团建设 | 在线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党团建设>>党建工作>>正文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
2017-06-20 11:17   审核人: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知识延伸:

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区别?

所谓发展观,即是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进一步说,即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所谓科学发展观,即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正确观点和主张。摘自《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科学发展就是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要看长远,要尽量做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对咱们学生来讲,就是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我们该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开门见山强调的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首要任务,在向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发展”、“不发展最不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知识延伸:

什么叫发展?

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事物由小变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作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进步过程,与“现代化”一词同义。摘自《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关于发展的四种模式:

①发展=经济增长;②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③发展=可持续发展;④发展=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这几种发展观在出现的时间和内涵上有一定的继承性,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观是人类对现代化实践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代表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新水平,其中有许多成果已经为我们所借鉴和吸收,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核心: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主要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也就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问题。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基本生存的需要早就满足了,像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7.2%。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要努力满足13亿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另外,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 “五个统筹”之外,还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变化,从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实现途径。

二、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深刻地指出: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从"九五"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耗一度下降,但近两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另外,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过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供给,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难顾及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水平,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

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三、科学发展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科学发展观带来社会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协调性,它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思维,与中国的和谐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只有从思维方式变革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逐步凸显,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我他”之间的关系,化解和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进人与人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也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在于使全体群众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因为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协调性,它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思维,与中国的和谐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只有从思维方式变革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人们常说的 “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个人自身的和谐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社会组成体系中的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必须以个人之间的和谐为基础,并通过这种和谐体现出来。

人是有关系的存在物,人有三个关系维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我”、“他”的关系。中国以农业文化为主,主张二元和谐,也就是“我他”之间的二元和谐,“我他”之间的二元和谐,才能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

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各种需要。任何需要都是主体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对一定对象的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这就必须处理好“我他”之间的关系,每个人要走出自我的视域,承认他人的主体性存在,也就是承认他人的绝对价值与尊严,必须在人与他人之间构成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逐步凸显,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我他”之间的关系,化解和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进人与人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就是避免人与他人的失衡状态,使“我他”之间互为手段,互为目的,这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度就会像水圈一样扩散。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才能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带动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梦想就会早日实现。

四、科学发展观要我们做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是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三是必须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推动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四是必须坚持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吧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五是必须坚持牢固数理正确政绩观,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五、现阶段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做什么?

     认真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开创学校建设发展的新局面”这一主题,组织中心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中心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中心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职工的思想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引导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层次的发展目标上来,为推动现代教育与实验中心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内部和谐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使中心党员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五个符合”: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党的执政规律。我们支部按照学校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三个结合起来”,即,把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中心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结合起来。把师生员工的对我们中心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使中心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六种观念”:人文发展观念、协调发展观念、绿色发展观念、开放发展观念、创新发展观念、和谐发展观念。同时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们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上形成共识,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

   

 

经济与管理系党总支

2009330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9-2016  经济与管理学院.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平顶山市姚电大道中段   办公电话:(0375)7668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