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疾病防控 / 正文 /

谈"艾"不色变:一堂迟到的青春必修课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年03月12日 11:17 

在大学校园里,青春的活力肆意挥洒,未来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艾滋病,也悄然潜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艾滋病病例数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如同一记警钟,在校园上空回响,提醒着我们:艾滋病离大学生并不遥远,防艾教育刻不容缓。

艾滋病,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就像一个狡猾的“刺客”,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一旦进入人体,它便悄无声息地潜入细胞内部,将自己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把正常的免疫细胞变成生产病毒的“工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CD4T淋巴细胞被破坏,免疫系统逐渐“千疮百孔”。当免疫系统崩溃到一定程度,各种原本在健康人体中难以兴风作浪的病原体便会乘虚而入,引发如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等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使患者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直至生命终结。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性活跃期,对性的探索和好奇是这个阶段正常的心理现象。但由于性观念的日益开放与性教育的相对滞后,部分大学生在性行为中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保护意识。一些人可能因为一时冲动,在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这无疑为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受社会环境和同伴影响,部分大学生可能参与一些高危行为,如同性性行为。由于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生理特点,黏膜更易受损,使得艾滋病病毒传播风险大幅增加。加之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社交活动频繁,大学生社交圈子不断扩大,增加了与潜在感染者接触的机会,若在交往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自己,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也会相应提高。

艾滋病虽可怕,但并非无计可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的有效措施,它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大大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血,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沾染血液的个人物品,也能有效减少感染途径。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至关重要,早发现才能早治疗,为生命争取更多主动权。

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主动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的表现。当身边同学对艾滋病存在误解和恐惧时,我们应伸出援手,传播正确知识,消除歧视,给予感染者关爱与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知识武装自己,以行动抵御艾滋,在青春的道路上,远离“艾”,拥抱爱。

上一条:乙肝不可怕,无知和偏见才是真正的敌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