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长期感染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2.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输血或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母婴垂直传播: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
性接触传播: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
其他:纹身、穿耳洞等未严格消毒的操作。
3.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眼白发黄)、尿色深,少数可重症化(肝衰竭)。
慢性感染:多数无症状,部分出现肝区不适;长期可致肝硬化(腹水、呕血)、肝癌。
4.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测:乙肝五项(HBsAg阳性提示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病毒载量:HBV-DNA检测评估复制活跃度。
肝功能与影像学:ALT/AST升高提示炎症;超声/CT监测肝硬化/肝癌。
5.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高效阻断母婴传播),成人高危人群补种。
阻断传播:避免共用针具、安全性行为、母婴抗病毒治疗(妊娠晚期服用替诺福韦)。
筛查与教育:高危人群定期检测,普及传播途径知识。
6. 治疗与管理
抗病毒药物:首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强效低耐药),需长期服用抑制病毒。
干扰素:有限疗程,适用于部分年轻患者(增强免疫清除)。
监测与随访:定期检查肝功能、HBV-DNA、肝脏弹性检测(Fibroscan)及肝癌筛查(AFP、超声)。
生活干预:禁酒、避免肝毒性药物,保持健康饮食。
总结: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防可控,疫苗是核心预防手段,早期诊断与规范抗病毒治疗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感染者需终身管理,避免肝脏进一步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