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疾病防控 / 正文 /

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科普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年03月13日 10:39 

一、认识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蚀全身各个器官,但多数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周围人吸入带菌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发病。   

二、大学生易感染结核病的原因

1. 生活环境:学校人群密集,学生相互间接触频繁,一旦有人发生肺结核,容易引起传播。

2. 生活习惯:部分大学生日常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体能锻炼少、经常熬夜等,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结核菌。

三、结核病的症状

1. 典型症状:咳嗽、咳痰2周以上,咯血或痰中带血。

2. 其他症状: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乏力、体重下降、胸闷、胸痛、食欲减退等。

四、预防措施

1. 增强免疫力

(1).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3).适度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 注意个人卫生

(1).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

(2).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3).不随地吐痰,痰液用纸包裹后焚烧或消毒处理。

3. 保持室内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结核菌密度。

4. 避免密切接触:尽量避免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患者传染性强的阶段。如果必须接触,应佩戴口罩,并保持适当距离。

5. 定期体检:学校通常会组织定期体检,包括胸部X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结核。

6. 接种卡介苗:卡介苗对预防儿童重症结核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完全避免被感染或者发病。

五、筛查与诊断

1. 新生入学筛查:通过入学新生肺结核筛查,能发现潜在的病人,并给予及时规范治疗,防止肺结核患者带病入学,阻断结核病的传播,减少校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风险。筛查内容包括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和X线胸片检查,部分学校同时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

2. 日常监测: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咳嗽、咳痰2周及以上或痰中带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发现周围人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要督促其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和造成传播。

六、治疗方法

1. 早发现、早诊断: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胸部X光、痰涂片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规范治疗:一旦确诊为结核病,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3. 按时服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导致治疗失败或产生耐药性。

4.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包括痰涂片、胸部X光等,以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5. 注意休息: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

6. 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身体恢复。

7. 做好隔离:在传染性较强的阶段,要注意适当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七、面对结核病的正确态度

1. 消除歧视:肺结核患者经过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我们应该关心和鼓励他们,而非歧视或者排挤。

2. 积极治疗:患者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复查,争取早日康复。

总之,大学生应充分了解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共同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结核病,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上一条:大学生水痘预防及治疗科普

下一条:乙肝不可怕,无知和偏见才是真正的敌人

关闭